在所有月饼中,它的地位最高,但却因一种

2023/8/7 来源:不详

还有二十天左右,就是中秋节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自古就有习俗,已绵延连续数千年,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祷丰收,家人平安,还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回到家先写完作业,晚上拜月后好吃月饼,那时零食稀缺,月饼自然是好东西,在所有的月饼中,五仁馅出场率最高,但却因添加了一种“材料”,而逐渐走向了落寞。

五仁月饼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在所有的月饼中,它的地位最高,也最正宗,现在市场上的月饼,大家可以看一看,蛋黄、莲蓉、紫薯、板栗、香橙、水果,这些月饼,都是在满足食客口味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里面可以放任何馅料,整点韭菜馅也不是不可以。

五仁月饼前身

话说最初的“五仁”,其实只有“两仁”,它们分别是核桃仁和芝麻仁,从东汉到唐朝,这个两仁月饼,独自挑起了一千多年的“大梁”,因为是经西域胡人之手传入中原,因此它又有一个屌丝的名字,叫做“胡饼”,这就是国内最早的月饼雏形,“胡饼”在默默耕耘了千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贵人,唐玄宗,当时各国的旅行家、学者、商人聚居长安,对长安的文明造成了影响,也无意间扭转了屌丝“胡饼”的命运。

“胡饼”遇见贵人

当时正值中秋,看着桌面上的“胡饼”,面对着皎洁的圆月,唐玄宗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月饼,这个名字一直被延续下来使用,在唐玄宗的推动下,月饼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当时民间制作糕点的手艺人们,也纷纷开始了竞争,各自开始研究,有江湖就有争斗,很快,遍布大江南北的月饼,也形成了自己的江湖,这其中的“两仁”月饼,经过多次改良,变成了“五仁”月饼,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武林盟主,一时间风光无两。

不要质量,要产量

全国各地都有各自做法的五仁月饼,在中秋节各式月饼中最为著名,它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也有部分网友反映,这果仁味就像臭屁虫,不得不佩服它的想象力,当时的五仁月饼,因为真材实料,越来越受欢迎,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难提高产量,江湖各派,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改良,将价格颇贵的“橄榄仁”“松子仁”,踢出了五仁月饼,果然产量一下提高了许多,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

“青红丝”登场

正宗的五仁月饼,有杏仁、桃仁、橄榄仁、芝麻仁、瓜子仁,部分月饼门派,还在传统五仁原料的基础上,另外添加了葵花仁和松子仁,“橄榄仁”和“松子仁”被踢了出去,自然就有其他“仁”补充进来,最开始是柑橘蜜饯,后来因为成本,也给踢掉了,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青红丝”登场,也是众多小伙伴最讨厌的“材料”之一。

“青红丝”是什么做的?

“青红丝”就是橘子皮、陈皮、冬瓜皮制成的,通过食用碱浸泡去味、淘洗干净、染上色素、加白砂糖、烘干晾晒,就成了我们见到的“青红丝”,可以直接放进五仁馅料中,这种青红丝,红的血红、绿的油绿,尝起来味道还怪怪的,长得就像一条条染色的小蚯蚓,盘曲在各种果仁当中,看了都头皮发麻,每次吃五仁馅月饼,我都要挑剔一番。

最早的月饼青红丝,是用青杏和玫瑰蜜饯做的,但是受制于价格、人工等成本限制,只有宫廷大臣才能享受,民间的手艺人,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替代品,就是橘子皮、陈皮、冬瓜之类的,后来更是发扬光大,糕点、八宝饭、月饼统统都要放,就是图个喜庆,常被当装饰品,还能为馅料提味,让糕点看起来更加好看,

五仁月饼,逐渐走向落寞

“五仁”月饼如何一步一步堕落,因为“青红丝”的人工香精和色素,五仁月饼居然还登上了,“中华暗黑料理”的榜首,成为最难吃的食物之一,又因广式月饼的崛起,江湖上的多元格局逐渐形成,“五仁”月饼变得有点黯然失色了,当时的月饼类似于粽子一样,分“甜党”与“咸党”,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和广式月饼,各自拉起了“战争”,什么金腿、莲蓉、豆沙、豆蓉、枣泥、椰蓉、冬蓉、蛋黄、皮蛋、香肠、叉烧、鸡丝、烧鸭、冬菇,应有尽有,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消费者口味也乏了,几大门派落了个两败俱伤。

如今的“五仁”月饼,已经没人争抢了,更多的时候,它只能静静地躺在超市的柜台上,等待打折,其影响力也就此一落千丈,只能安静的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人们一提起“五仁”月饼,都感觉有点老掉牙了,因为它太老了,年轻人已不再喜欢,从小吃到大,已经吃腻了。

除了国内的几大月饼门派之争,一些西方国家的品牌,德芙、爱美多、ecake、巴黎贝甜也加入了月饼行列,一些传统月饼江湖人士感叹:“月饼界再无宁日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