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赶集丨乡镇大集年味浓浙江日报
2024/11/1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m-mip.39.net/pf/mipso_6359009.html
-01-:57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楼瑶琳郑晓东通讯员厉守龙
过了腊八,农村人开始置办年货。农村人买年货,就喜欢赶集。
集市自古由来已久,每个地方的集市代表着当地的一种特有文化,赶大集更是农村百姓热衷的一项活动。但随着城市日渐文明有序,城区和近郊的很多大集已经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农贸市场,虽然管理更规范了,但是总是少点赶大集的乐趣。那些赶大集的城市记忆逐渐淡出人们脑海。
上卢集市以前是东阳北方的第一大集市,距今已有上百年,可谓历史悠久,农历逢三、逢六、逢九开集。到这里赶一个传统的大集,不仅年货等都可以采购齐全,而且还可以体会到那种独有的喜庆和热闹。
乡镇大集年味浓
1月21日,腊月十六,江北街道上卢又迎来了开集的日子。一大早,小摊主们就陆续赶来铺设摊位。
不到9时,观音街、河沿街已是比肩接踵,人头攒动。因场面窄小,且周边村庄密集,故平常集市就较拥挤,临近过年更是拥挤不堪。尽管气温不很低,但毕竟是大寒节气,人们裹着厚衣,还是感到丝丝冷意。然而,整个集市却是热气腾腾,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脸,虽还不给力,但老天爷也在试图为老百姓过大年助温。
集市上,一个个紧挨着又有序的摊位,各式各样的食物、货物琳琅满目。炒米胖、炒花生、炒栗子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笔者驻足在河沿街药店门口—铺卖农家糖的摊位前。这对热情的夫妻来自湖南,在上卢专卖农家糖已经七八年。根据食客的需求,经营方式多样:有现成供应的、有现制现卖的、有事先预约的等等。他还没把话讲完,又忙着去接应顾客。
“买2斤芝麻糖。”
“来1斤核桃糖。”
“给我预订5斤阿胶糖。”
我知道阿胶是滋补品,买1斤阿胶糖少说也要元,便开玩笑地对这位大嫂说:“你要吃得这么高级。”
她笑着说:“是送给在上海的亲家,过年就要送送体面点。”接着,又补充一句:“过年了,辛苦铜钿快活用么。”
在卖柚子的摊位前,我熟悉的陈大妈正拎着偌大的编织袋买柚子。“再开袋新的吧,剩下这些都不怎么好了。”陈大妈边翻弄摊位上的柚子,边跟摊主说。
“没关系。”摊主麻利地从货车上卸下袋新的,一股脑撒在摊位上,“随便挑,满意为止。”
陈大妈左拣右挑一气买了20多斤。“我们家里人都喜欢吃这个,就多买点,这些估计吃到正月初八之前没问题。”接着,她提着重重的一大袋,又加速向羊肉摊位走去。“多买点羊肉,下市肯定要贵一些。”她高兴地对我说。
一个上卢集市里,有四五铺卖春联、对联的摊位。
和随兴逛集的村民不同,来自各地的摊主就要辛苦得多。在邮电局门口卖对联、门角和红灯笼的摊位上,湖沧小区的王良生说,他和妻子在上卢摆摊已10多年,每逢腊月的集市日,两口子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开着三轮电动车出发。这样做,一是为了错峰避开拥堵;二是抓住买卖的先机。他们的喜悦自然是看着偌大的福字、对联和各式漂亮的红灯笼,一一卖出去,腰里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
东璜山小区的厉美兰摊位上尽是些锅碗瓢盆,貌不起眼,但拾掇起来颇费神,光卸下摆到摊位上就要整整1个多小时,每次装货都是赶集的头天晚上搞定的。“看到买主一边买碗盆一边开心的样子,身上什么疲劳都没有了。”
下午1点以后,集市才渐渐散去。厉美兰和前来帮衬的母亲也开始收起了摊子。尽管棉袄棉裤穿了好几层,站了半天身上难免有些冷,但是盆盆罐罐、碗碗瓢瓢卖得不错。厉美兰和母亲有说有笑地坐上自家的面包车,赶回家去吃热乎饭了。
一碗馄饨,卖了25年
“小馄饨,大碗小碗各一份!”1月21日上午,热闹的上卢集市中心,国清馄饨店里,老板娘金芬芳高声叫着。这碗馄饨,金芬芳卖了25年,不知温暖了多少食客的胃。
“去年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过来吃馄饨的很多,还有年轻人喜欢晚上来吃夜宵。”虽然从早上5点多一直忙碌到中午,老板娘金芬芳依然热情不减。她一边熟稔地包馄饨,一边告诉记者,快过年了,每天准备的物料比平时多了将近一倍,平常每天只要元钱的肉馅,现在要元钱才能满足店里的需要。
近几年,国清馄饨店进行了装修,从原来的大棚变成了现在的店面,环境更卫生了,但馄饨的味道一直没变过。“当年吃馄饨的少年,如今都已经成了家有儿女的爸妈。另外除了老顾客,来上卢赶集的外地人比以往多了很多。”金芬芳说,以前的上卢集市都是当地农户在地上摆个地摊,卖点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日用杂货和种的瓜果蔬菜等,虽然热闹,却远没有如今的上卢集市东西齐全。
集市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选购年货,形成了一幅幅年味满满的上卢赶集图。
米花糖,香飘集市
1月21日上午,彭艳晴和丈夫在摊位上忙碌着,切糖、包装、收钱……后方一口铁锅“吱吱”地冒着热气。
彭艳晴忙着包装、销售,丈夫忙着切米花糖。
彭艳晴夫妇来自湖南,在六石街道大兴南街开了店铺,手工制作米花糖、芝麻糖等。逢三六九上卢集市,他们就赶过来摆摊,一次不落,早上五六点就出摊。
在东阳生活了7年,彭艳晴已能熟练地和顾客用土话交流。“我姐在湖溪做米花糖,来东阳20多年了。我们是跟着她来的。”
“你尝尝!这芝麻糖刚切好的,特酥脆。”彭艳晴指了指眼前一堆尚未包装的芝麻糖,热情地邀记者品尝。记者拾起一块,送到嘴里,果然口感不是特别甜腻,十分香脆。摊位上,还摆着许多已包装好的玉米糖、粟米糖、核桃芝麻糖、枸杞糖等十几种,价格便宜的每斤十几元,贵的几十元。除了散装的糖,还有礼盒装的,便于当送礼年货。
“我们做的糖能做酥脆,跟材料有很大关系。”彭艳晴说,“麦芽糖和白砂糖的比例有讲究,多了就硬,少了就不好切。麦芽糖都是从城东街道雅溪采购的。”
一旁,彭艳晴的丈夫右手握刀,左手摁着长方形木板,压着一板米花糖。刀刃一划,米花糖就切成了整齐的条状。在他的刀下,米花糖就像豆腐一般,轻轻松松被切成了一块块三角形。
彭艳晴说,米花糖是东阳过年时节的传统美食,通过改良配方、创新品种,受到了很多本地百姓的欢迎。
乡下老人玩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