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精致的点心,散发着匠人精神,你知道它
2023/5/11 来源:不详如果去日本旅行,给朋友带伴手礼回来,很多人都会选择日本的传统点心——和果子。
这种日式点心造型精美,有的是嫩粉色的樱花,有的是青翠的绿团子,有的是透明的方糕。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几乎会贯穿他们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点、职场聚餐上的茶歇、重大节日上的贡品,都是不同种类的和果子。为什么日本人会喜欢做这么复杂的点心?菱饼、柏饼这些节日上的和果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点心在日本被称为“和果子”?
其实,“果子”在日本的历史,已经有年了,而在发展为和果子的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唐代果子、南蛮果子等的影响。
今天,就为你讲一讲这岁的和果子,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故事。
为什么日本的点心叫“和果子”
平时我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和果子”一词,并不是一个多么古老的词。日本经由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时代的“锁国体制”,加深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由此欧美的新技术和文化也传到了日本,人们形成了用“和”与“洋”来区别日本固有之物和外来之物的习惯,诸如“和服”——“洋服”(西服)、“和食”(日餐)——“洋食”(西餐)等。
果子也一样,形成了“和果子”和“洋果子”的说法。不过,最初除“和果子”之外,还有“日本果子”“本邦果子”等多种称呼。“和果子”一词固定下来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出现在国语辞典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江户时代之前,仅称作“果子”。
果子的种类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口味也不止一种,有甜味的,也有咸味的。但是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原则上都要使用大米、小麦、小豆等植物性食材。
从人们饮食生活的需求来看,果子终究只是一种嗜好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因为是嗜好品,果子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情趣。和果子的存在是以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为基础的。和果子的设计、名称都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语》《古今集》等古典文学的要素以及四季的流转变化。
夸张一点说,日本文化就凝聚在这小小的和果子里。
来自中国的唐果子
7-9世纪,日本从中国的唐朝引入律令制等制度以及唐朝文化和众多物品,唐果子即其中之一。所谓唐果子,一般就是指把米粉或小麦粉制成面团,下油锅炸熟,然后用甘葛煎等调出甜味的食品。因为是从唐朝传过来的,所以叫作唐果子。如下图所示,唐果子的形状多种多样。
△唐果子图《集古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采集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说到文学,一定就是指汉诗;服装也是中国样式的。那是中国文化一边倒的时代。京都御所紫宸殿前种着橘树和樱花树,从天子的方位来看,橘树在右,樱花树在左,故被称为“右近之橘,左近之樱”。但是平安时代初期,右近为橘,左近却并非樱花,而是梅花。樱花代表着当代的日本,而梅花则是奈良时代以前从中国引进的花,象征着中国文化。整个奈良时代,紫宸殿的左侧一直栽种着梅花,直到9世纪下半叶才变为樱花。
△唐果子复原图,可以看到唐果子形状各异,用油煎炸而成,图片提供:虎屋
那个时代出现的唐果子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春日大社、下鸭神社等神社的祭神供品或是寺院的供品依然是唐果子。清野谦次曾经撰文介绍过明治十一年、十二年前后从现在爱知县丰桥市的古坟出土的唐果子形状的土器,由此也可以认为,唐果子可能早在奈良、平安时代之前的古坟时代就传到了日本,不过其他的例子并不多,想要证实这一点,还有待今后的研究。
后来葡萄牙人将南蛮饮食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在日本与葡萄牙的交流中止以后,“南蛮料理”依然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这些“料理”中就包含了和果子。
南蛮果子大量使用了在当时尚属珍品的白砂糖,吃的人一定会大吃一惊吧。具有代表性的南蛮果子金平糖,其实就是砂糖疙瘩。即使到了江户时代,白砂糖依然要全部依赖进口,处在锁国体制下的日本主要从贸易对象国荷兰进口砂糖。比如,宝永四年幕府从荷兰购买的物品账单中,仅砂糖就占了资金总额的29.4%。用珍贵的白砂糖制作的金平糖常被作为礼品赠送,时人视之若珍宝。比如,永禄二年,著名的基督教传教士路易斯·佛罗伊斯为了获得在日本传教的许可前往京都,在将军足利义昭的府邸二条邸拜访了织田信长。当时献上的礼品就是装在玻璃瓶里的金平糖。可见,金平糖在当时是一种堪当“国礼”的不同寻常的昂贵食品。
南蛮果子对和果子的影响
说到南蛮果子,首先浮现在笔者脑海里的就是长崎蛋糕(蜂蜜蛋糕)。关于长崎蛋糕的语源,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来自葡萄牙语的BorodeCastella(意为卡斯蒂利亚的果子)。卡斯蒂利亚指的就是与西班牙合并了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长崎蛋糕是海绵蛋糕状的果子。如果听到有人说海绵蛋糕的发祥地在西班牙,人们也不会感到惊讶。
不过,葡萄牙也有一种与长崎蛋糕相似的果子,叫Pao-delo,据说这才是日本长崎蛋糕的起源。长崎蛋糕主要的材料是小麦粉、砂糖和鸡蛋。在和果子的历史上,使用鸡蛋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南蛮人到来之前,据说日本人出于宗教禁忌,很少有吃鸡蛋的习惯。食品里面添加鸡蛋,是南蛮饮食文化在日本留下的一个巨大印迹。天明五年,甚至还出现了《玉子百珍》之类的烹饪图书(玉子指鸡蛋)。和果子一般以使用植物性原材料为基本原则,使用鸡蛋是唯一的例外。这是南蛮果子给和果子带来的影响。
赠送给信长的金平糖,与Confeito是同一种果子,这种果子现在葡萄牙依然有售,二者的制作方法也一样,即一边让倾斜着的锅来回转动,一边浇砂糖水。过去用芥籽粒作核,现在改用精制白砂糖。砂糖会不断地结晶,如果一边翻转,一边浇砂糖水的话,自然就会形成棱角。制作金平糖需要花费两周时间,可谓耗时费力,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欢这种可爱的形状,据说还结成了金平糖爱好会。
金平糖应该说就是一个砂糖块儿。南蛮果子对和果子产生的最大影响可以说正是这种砂糖的大量使用。顺便提一下,在虎屋保存的古文书里,金平糖很多时候也被标记为“金米糖”。
日式和果子的诞生
17世纪中叶之前出现的那些朴素的果子,在元禄文化的熏陶之下,逐步演变成为高级果子。在17世纪后期的京都,这些高级果子与面向一般民众的普通果子交相辉映,构成了和果子的世界。
这两种类型的果子同时并存,且彼此相互影响。下面我们先来考察一下高级果子的情况。
△百味果子。亲友之间在吉祥之年互相赠送的果子,寓意恭祝好运。图片提供:虎屋。
前面我们已经从历史的角度定义了和果子。其一,历史上的和果子原则上要使用植物性食材(现在和果子在材料的选择上不再拘泥于植物性食材,有时候也使用一些其他的替代品),唯有鸡蛋是个例外。其二,和果子是在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嗜好品。关于这两点,下面再稍作补充论述。
可以说只有满足了用“五感”品尝的要求之后,果子方能成为高级果子。首先,果子吃起来要味美,“味觉”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嗅觉”,比如,用鼻子去品味小豆等食材散发出来的微微香气。还有用小木片切和果子,或者是牙齿、舌头触碰到和果子时的那种“触觉”,用眼睛欣赏和果子时的“视觉”,用耳朵欣赏的“听觉”,五感俱佳,方可称为高级果子。最先从五感的视角来评价和果子的是已故的黑川光朝氏。黑川的这一卓见可以说正是充分考虑到了和果子的历史。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凝聚着匠心的果子。这些果子有各种各样动听的名字。制果师们会在果子的设计上下功夫,让果子看上去赏心悦目,然后为其取一个名字,即所谓的“果铭”。“果铭”一定要清新脱俗,能够满足人们听觉的享受。
这些果子的创意颇有一番讲究,名字也不是随意取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古典文学要素或日本的历史、风土、四季流转等自然的要素。
比如,在道明寺生面饼里放入柿子干(现在是红色的炼羊羹)制成的果子“薄冰”,即表现了初冬的某个早晨,红叶冰冻在水池里的情景。再如,在馒头上面印上绿色的竹篮孔的图案,将馒头做成倒扣着的笼子的形状,给这种馒头取名“若紫”,就会让人联想到《源氏物语》中那个因为养在笼子里的麻雀被小孩放走、去找大人哭诉的紫上年幼时的样子。
前面提到《毛吹草》中记述的深草茶屋的鹑饼,也是取自《古今和歌集》里的和歌“荒野草丛中,鹌鹑在悲鸣。日日声声泣,猎人可曾闻”(佚名),此歌是作为给在原业平的返歌收录在歌集中的。这是从古典文学中获得灵感为果子命名的较早的事例。
△图片来自日本和果子纪录片《甜言蜜语》
还有一种叫“着棉”的果子,是将馒头的生面染成白、黄两色。阳数(奇数)中的最大数字为“九”,故两个“九”重叠在一起的九月九日也叫“重阳节”。这一天要举行“菊着棉”的仪式,即在菊花上放上丝棉,再用带有菊花香气的丝绵擦拭身体,以驱除邪气。果子“着棉”即缘起于重阳节这一习俗。
“薄冰”再现了日本自然景观的一个画面,“若紫”象征着《源氏物语》中的情景,而“着棉”则表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此看来,和果子的确浓缩了日本的自然、文化与历史。人们常说“和果子是将日本文化具象化”的食物,其原因即在于此。
换一个视角来看,以古典文学和传统节日等为媒介,无数人可以通过某一种果子享有共同的空间、时间,也可以拥有相通的情趣。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品味和果子,这一变化就发生在17世纪后期的京都,其时正是元禄文化大放异彩的时候。
本文所选片段摘录自《岁的和果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