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艺师的新技术
2024/12/26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广西日报」本报记者王艳群文/图冬收时节,柑橘飘香。在隆安亚林果业沃柑种植基地内,成串的沃柑,压弯了枝头。“今年我们的沃柑亩产量将突破万斤,总产量实现翻一番。”种植大户徐德强介绍。他今年种植的沃柑能够实现丰产丰收,是因为采用了一项新技术——“不用农药种植技术”。记者了解到,该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植物营养调节技术。在柑橘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通过调节营养平衡,起到很好的防虫抗病作用,减少了农药投入,达到技术顶峰时甚至可以不使用农药,种出的沃柑不仅挂果多,病害少,而且个头大、水分足、口感更甜,种植成本下降一半,产量却翻了一番。A研发营养增甜剂攻克黄龙病难题该项技术用于柑橘种植,效果显而易见。技术的首创者是一名有着30多年柑橘产业研究经验的退休老农艺师,名叫宾业有。该技术则源自他长期从事柑橘丰产研究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年,宾业有从广西农学院植保系毕业后,长期扎根于桂林市(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等工作,先后摸索出食用菌栽培技术、大粒葡萄种植和“不用农药种植技术”。—年间,他分别取得了水果营养增甜、果树营养防病、果树营养抗虫等国家发明专利。“不用农药种植技术”就是源自这3项发明专利的综合应用。柑橘是南方地区的重要水果品种。年,宾业有开始研究水果营养增甜技术,他研发的营养增甜剂在南方柑橘种植做实验,能起到很好的“退酸增甜”效果,含糖量提高2度左右。在实施这项技术研究时,宾业有反复观察并总结出经验:采用营养增甜剂的水果普遍会高产、质优,个头均匀,病害减少,而传统采用农药种植的水果,个头大小不一,畸形果率很高,在品质、口感上相差甚远,并且果树长势逐年变差,最终很快死亡。“凡是用过营养增甜剂的柑桔园,患黄龙病的红鼻子果大为减少甚至被杜绝,证明营养增甜剂对防治红鼻子果很有效,从而认定柑桔黄龙病可以防治。”宾业有说。他取得的3项发明专利,有效破解了南方柑橘产业遭遇的多个病虫难题。同时,这些发现也为日后研发“不用农药种植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农药减至三成多节本提效产量增年开始,种植大户徐德强在隆安县亚林果业沃柑种植基地内种植了亩的沃柑和砂糖橘。针对柑橘种植产量长期无法突破的情况,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提升柑橘品质和产量,徐德强开始尝试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进行产业管理,同时请来宾业有进行技术指导,对柑橘实施不用农药种植技术。经过2年的技术摸索和改良,今年他的柑橘总产量、总产值双双翻了一番:总产量从以前的多万公斤增至万公斤,总产值从原来的万元提高至0万元。“种植过程减少或不使用农药,改用植物营养肥,在掌握合理、最佳高效柑橘施肥氮磷钾比例外,通过增加微量元素,对种植物调节不同生育期的营养供应,能达到根除或减少病虫害的效果,使柑橘稳产增收。”宾业有介绍。在成本方面,徐德强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采用植物营养调节技术后,每年只须在3月份和7月份,柑橘开花和抽梢的时候施肥两次,每年大约使用地面肥公斤,叶面肥4公斤左右,每亩肥料成本在元左右。“头两年摸索阶段将农药降至原来的1/3,以后逐渐改良技术,农药量还将继续减少,在确保果品质量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不用农药。”宾业有介绍,实施新技术后极大地简化了种植程序,节约了肥料、农药和用工、用时,整个过程成本下降了一大半。C颠覆传统的模式多地推广显成效“不用农药种植技术,具有高产质优、易管理、成本低等众多优势,是以后种植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宾业有介绍,这一创新技术可广泛在果树、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药材等种植业全面使用,颠覆了原来的传统种植模式。采用传统种植模式种植砂糖橘,亩产量一般在0公斤左右。几年前,宾业有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砂糖橘产业上,曾有过最高亩产量超1.25万公斤的记录,并能做到年年丰产没有大小年。实施这项技术,在同一株水果的个头大小均匀,不管背阴还是当阳,果实表皮色泽鲜艳,没有浓淡之分,更沒有斑、点、驳、线的存在,果品漂亮,更受市场青睐。“果品水分足,入口清甜、无渣,从口感上可以看出,这样的沃柑品质很高。”在亚林果业沃柑种植基地内,隆安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相关负责人现场品尝沃柑后评价说。近年来,隆安县农业农村局对亚林果业基地进行釆后上市前的水果产品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均合格。今年,该公司自行抽取样品送至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对于柑果可食部分的啶虫脒等项欧盟标准农药项目检测,结果显示为零检出。“我们严把质量关,对严格检测后的沃柑,实行一果一码产品追溯,并成功注册‘高优美’品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宾业有说,他们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和技术推广范围,并抓好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柑橘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让这一技术惠及更多群众,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目前,这一技术先后在上林、隆安、桂林、海南、湖南等地,对柑橘、桃李、莲雾、青枣等各类水果以及其他种植业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