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考力源自家长的引导力
2023/1/10 来源:不详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pf/a_4305597.html
说到思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思考有什么难的,每个人都会,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懂得饿了就哭,思考就跟呼吸一样简单,这还需要培养吗?何况孩子一天天长大,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也就会思考了。
如果你抱着“静待花开”和“顺其自然”的观念,相信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力会进一步趋于成熟完善,那我也只能祝你好运了。想让孩子逐步建立有深度的思考,这个过程是需要成人适时的引导和分析的,否则孩子的思考只会停留在单点,表面或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并不具备梳理,归纳,总结的逻辑判断能力,甚至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处理。
再来看看下面几个情形,你会怎么处理呢?
1,在商场,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当诉求不能达成时,孩子哭闹不休,蛮横无理,甚至撒泼打滚。
2,在游乐场,孩子因为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而公然动手抢夺或者推人。
3,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玩,当孩子想玩但对方又不肯归还。
我想家长们应该会有很多种办法来帮助孩子解决上述问题,也许会亲身示范或者手把手的教孩子应该怎么去处理,也许会给孩子做一些必要的解释。但问题来了,你会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经常发生,孩子似乎并没有学会这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问题及处理方法,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代替了孩子思考,所以孩子并没有学会这些处理技巧。
通常,我们的所思所想会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大包大揽的帮孩子解决了问题,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没有让孩子主动思考如何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弱,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思考力也就无从谈起。
还有一些孩子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当家长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会让孩子终止提问,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和质疑被迫停止,逐渐消失。孩子思考力就这样被家长扼杀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富兰克林曾说:“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二者缺一便全然没有用处。”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言一直在提醒我们: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不懂得内化,充其量不过是积累了一堆死知识。不会思考,不会将知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更无法应用在生活中,这样的学习意义也不大。
既然思考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思考力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
01
鼓励孩子敢于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此可见,当一个人有怀疑精神,懂得质疑时才会真正思考,才会真正学习。孩子在认知探索阶段,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他们会用自己的认知去观察这个社会,理解这个世界。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一些现象不能自圆其说时,会产生疑问,提出质疑。好奇心是是思考的起点,每个想法都应该被尊重。家长一定要鼓励并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最好能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我们读到这本书时,恬恬问我:妈妈,他们到底过的什么季节?穿的衣服是夏天的短袖,吃的水果却是冬天的橘子(砂糖橘)。我仔细看了看图,确实如此。为此我跟恬恬就季节和水果展开了讨论,最终我们一致认为他们在吃过季水果。
类似这样的质疑经常发生(尤其是暖房子系列,几乎每本书都会讨论),我很少当即否定或肯定孩子的质疑,通常会通过提问的形式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02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
家长经常会提醒孩子“这个危险,那个易碎,这样跑会摔,那样蹦会疼”等等。但这些“千叮万嘱”仍需要孩子自己切身体会才能领悟(当然,危险的事除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尝试过,孩子永远不知道酸甜苦辣是什么滋味,更无法体会何为天寒地冻,何为烈日当头。
我们在读科普书时,书中提及了很多科学现象,任我绘声绘色讲的天花乱坠,孩子还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这个时候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做科学实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科学。亲身体验过这些科学现象后,再回头去看书,去讨论书中的细枝末节,孩子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科学的种子也因自己的思考而落地生根。
两个基本原则是培养思考力的指导方针,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家长具体该如何操作?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希望了解的一方面。
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有哪些解决办法,哪些是自己不能处理的,又该如何处理。所以培养孩子思考力,不是靠标准化流程教授的,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技巧方式来引导孩子学会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不希望自己目的性太强的引导让孩子变得功利,也不想毫无目的的放任让孩子抓不住重点,更不希望孩子只会在引导下思考,而缺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自己也是在不断摸索与试探中寻求平衡,既能引导孩子达到期望值,又让自己的引导看起来合情合理,不那么刻意。一路走来,弯路没少走,但也挖掘了一些方法,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沿途的风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下面谈谈具体的引导思路及经验。
首先,引导孩子理解“这是什么”以及“这不是什么”。其实也就是带孩子玩分类游戏,让孩子知道事物的归属及事物之间的区别。
如:这是我的衣服,不是妈妈的衣服。(归属)
或者:这是狗,不是狼。(区别)
这样的分类游戏随时都可以玩,加深孩子对“是”和“不是”的理解。
其次,引导孩子理解“和”以及“或者”的逻辑关系。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经常会搞不清“和”以及“或者”的区别。这就需要家长日常的引导示范和纠正。
如:我和妈妈今天都穿了红色上衣。(同一类型)
或者:你午饭吃意大利面和沙拉,或者牛排和沙拉?(不同类型的选择)
这种选择游戏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孩子学会思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懂得如何分辨,如何选择。
第三:引导孩子理解“哪个多”和“哪个少”,什么是“一些”,什么是“全部”。
如:你的英文书和中文书,哪个多?哪个少?(数量对比)
或者:这一些衣服是哪个季节穿的?找出冬天可以穿的全部衣服。(数量和分类并行)
让孩子学会观察和比较,明白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不同,是孩子学着思考的前提。
第四:引导孩子找出事物的不同,学会逆向思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这就意味着看似相同的事物之间其实仍会有细小的差别。让孩子学会观察并寻找这些差别,可以帮助孩子更充分,更全面的思考。
如: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有什么不同?(地域差异)
或者:数字2和数字3有什么区别?(属性差异)
第五:引导孩子发现规律。万事万物虽有不同,但都有规律可循,引导孩子寻找规律就是寻找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找到可以思考的依据。
如:每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有没有规律?是怎样循环的?(发现生活的规律)
或者:幼儿园每一周的课程安排有没有规律?哪一天上英文课?(寻找特定的规律)
第六:引导孩子发现先后顺序的区别。很多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其实都暗含先后顺序。家长若能适当引导,让孩子主动发现这些先后顺序,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大有裨益。
如:早晨起床后,先刷牙还是先洗脸?
或者:你先穿连裤袜还是先穿舞蹈服?
第七:随着孩子的认识提升,知识面扩大,对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她做出的“结论”阐明原因,即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方面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梳理逻辑关系,提高语言归纳能力。
如:恐龙为什么都灭绝了?(因为有个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发生自然灾害,食草恐龙(动物)没吃的先死了,后来食肉恐龙(动物)也饿死了,恐龙就灭绝了)
或者: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没有狮子呢?
引导孩子去观察并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时,家长要仔细选择自己的问题,帮助孩子学会提问。
恬恬经常会问:妈妈,你为什么想当妈妈呀?妈妈,你为什么会生个女孩呢?妈妈,你为什么要照顾我呢?跟她说繁衍后代,她不懂,跟她说染色体,她也不太明白,唯有跟她解释:因为我爱你,希望你做我的女儿。这样感性的回答,她才会开心的接受。不过这种暖心的答案能促进亲子关系,孩子也觉得因为她爱我,所以才会做我女儿。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说出心里的想法,明白她的小心思,孩子受了影响,也希望妈妈能分享自己的想法,跟她一起探讨内心的小秘密。
第八:引导孩子学会用假设去思考问题。当问题发生了,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一种解决办法。当我们需要孩子思考多种解决方案时,就要在日常对话游戏中让孩子学会使用假设。
如:假如今天家里来三位客人,那我们需要准备几套碗筷呢?(我们家3个人,再来3个就是6个,需要准备6套)
或者:假如妈妈老了,你会怎么做呢?(假如妈妈老的走不动了,我会让妈妈做轮椅,我推着你走,不会不管你的)。
假设的可能性有很多,可以涵盖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起来。用未曾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激发孩子学会主动思考,比任何的刻意练习都自然的多。
爱迪生曾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任何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双方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会有收获,也会有矛盾和挣扎。让孩子学会思考到孩子能独立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父母可以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认清世界,体味人生百态,但唯有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方能思考自己的未来。
最后分享一个恬恬4岁7个月时独立思考并动手完工的一个小事件,非常小的一件事,但我看到并感受到了她认真思考并努力的样子,很欣慰。
所以,今天你让孩子思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