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贴近现实的扶贫故事
2023/6/14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汪秀红 最近,有两部农村剧同台对垒,一部是《幸福到万家》,一部是《大山的女儿》,对于笔者这样的普通观众而言,套用网络语言“看得真香”!《大山的女儿》引发社交网络平台的正能量传播,好看的秘诀在于,虽是扶贫故事,但精神内涵却远超具体扶贫本身。 创作者讲述一个现实楷模的成长,在艺术追求上却精彩地突破常见的楷模题材,黑框眼镜没有化妆,代入感的广西普通话口音,得不得、干什么、什么先、癫、咯,那些口音,充满本土音质。另外,电视剧的情节张力够,戏剧矛盾也突出,比加工过的纪录片更感人。剧中以黄文秀为主要人物的群像,每个角色都性格独特,黄文秀的形象更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乡村振兴。她崇高而又美丽,诠释新时代女性献身基层的励志力量。《大山的女儿》真人真事,属于广西人的骄傲,更是广西青年的榜样,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够传递新时代中国扶贫的强音,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好故事的典型。黄文秀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时代缩影,在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接地气的生活感和真实感,让演员的表演深入人心,又以温暖的人情给观众以抚慰,口碑不俗,是难得的现实主义农村剧佳作。 《大山的女儿》虽然勾勒的是年前后广西贫困村的画面,但景美,情美,人更美。黄文秀走访贫困户没人配合,该剧不刻意拔高,也不有意回避问题。昌盛大哥急着骑摩托车没有时间搭理黄文秀,他要给老婆送药,还要去工地:“闪开……走了……”黄文秀了解到,村支书农战山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后只是定期核查,走形式按手印,该剧既有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描摹,也有通过支书走形式扶贫的真实呈现,对犀利议题大胆触碰。她请班华元的二爷教授孩子传承广西民歌,也请班华元做砂糖桔种植的致富带头人,这些现实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目共睹。 该剧开篇从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的选择说起,她是穷乡僻壤飞出的高材生“金凤凰”,靠着百色教育基金会资助才读完大学。因此,她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实现个人梦想给自己贫困户的家庭纾困,而是回到家乡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总有人要回去啊,而我,就是要回去的那个人。”这句真诚的自白,让人热泪盈眶,尤其是知道黄文秀真实事迹的观众,更能感同身受。该剧倒叙手法,展现她充满价值的短暂一生,真是天妒英才! 主旋律电视剧弘扬的不仅是桑梓情怀,还有黄文秀学成归来投身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壮举!如此真实的乡村实景拍摄,真实的人情风貌,以及在线的演员表演,刻画出引人入胜、落地下沉的故事,这是继《山海情》后又一部以精准年代质感带来沉浸感的农村好剧,将脱贫路上的艰辛,和村里干部磨合的过程和盘托出。 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情实感加社会议题,《大山的女儿》带领观众进入“与我有关”的故事中。尤其是黄文秀为黄元军洗床单的那番话,感动很多人:“脏着哪有信心去拼搏啊?”核心矛盾贯穿,使得人物塑造更立体。新旧两派乡村干部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观念不同,发生碰撞在所难免,但大家的目的都一样是为了乡村振兴。黄文秀善于吸收前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秉承脱贫变革的决心,“让扶过贫像打过仗一样自豪”。 黄文秀有理想、能吃苦、心怀老百姓,她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她靠好口碑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尤其是黄文秀和醉酒的六叔喝一碗酒的谈心让人印象尤深,六叔竖起大拇指说:“黄书记啊,你这个人哪,可以的!”这让人共情动容。虽是农村题材,但《大山的女儿》秉承真实立体的理念,对农村现实深刻描摹,深入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真诚创作,可以说是一部市面上少有的、兼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主旋律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