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橙,你区分对了吗

2023/7/12 来源:不详

#美食#柑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匝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果皮较厚,易剥离,果实比橘子大,橙黄色。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中国是世界柑橘类果树的原产中心,自长江两岸到闽、浙、两广、云贵、台湾等省区都产柑橘,各有佳种问世。据古籍《禹贡》记载,年前的夏朝,柑已列为贡税之物。其中以潮州地区的潮州柑为世界最佳良种柑。

橘生淮南则为橘出自《晏子使楚》。全句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是“橘化为枳”的成语典故,故事中巧言善辩的齐相晏婴,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而为中国古人所钦羡,甚至就连司马迁为其作传时还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橘,汉语一级字,“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当“桔”读jú时,是“橘”的俗字。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橘红。橘络。橘黄色。橘化为枳(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橘即桔

橙子,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橙树的果实,亦称为黄果、柑子、金环、柳丁,属小乔木。果实可以剥皮鲜食其果肉,果肉可以用作其他食物的调料或附加物。橙子在人类长期栽培过程产生过一些变异种,某些变异种因对人类有利而被保留下来。该种也常与其他柑橘类植物杂交以产生更加优良的品种,有时柑橘类植物的栽培品种中也会含有橙字,但实际上不属于该种。

虽然它们都属于柑橘类,但是柑、橘、橙怎么区分呢?

1.果皮是否难易剥离:

柑的果皮粗厚,剥离稍难,橘子的果皮薄,很容易就剥离开来,橙子的果皮光滑,果皮与果肉连接紧密,最难剥离。

2.果肉

柑的果实比较大,近于球形,种子呈卵形;橘的果实较小,扁圆形,种子呈尖细状;橙的果实呈圆形或长圆形,富有香气。

3.常见的种类:

柑有潮州柑、新会柑、芦柑、金柑,它是制做陈皮的材料,新会柑制作的陈皮才是正宗的陈皮;桔子有砂糖橘、蜜橘、贡桔、冰糖橘、南丰橘等,都不是做陈皮的材料;橙有锦橙、脐橙等。常见的主要指甜橙。中育7号甜橙”是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选育的无核、优质、丰产、耐贮、鲜食、加工(制汁)兼用的甜橙新品种。

沃柑

这么多的种类让我们大饱口福,却把植物专家愁坏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开始日本的田中长三郎则相反,一口气把枳和金橘以外的柑橘类划成了个种,光是宽皮橘就有36种之多!美国的施永格是一位农林学家,但对文史也很有研究,曾给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了不少中国的地方志,在农学界和史学界都算得上名人。在他看来,柑橘类中除了金橘和枳,剩下的只能划分成16个种,其中还要包括一些野生种。

在20世纪90年代DNA分析法广泛应用之后,许多以前争论不休的分类学问题都逐渐得到了解决。柑橘类的分类和起源,也慢慢有了初步定论,答案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是施永格还是田中,都高估了柑橘类的物种多样性,因为除了枳和金橘,剩下的所有柑橘类也许都只是3个野生种的后代!

橘即桔

为什么柑橘类水果这么受人们青睐呢?

大概是因为柑橘类水果含有大量的果汁,色泽、气味、口感和营养俱佳,而且很容易压榨。人们对柑橘类水果的果汁的酷爱,使这类水果成了世界上产量第一的水果。年全世界柑橘类水果的总产量接近万吨,到年又超过了1亿吨。

其实呢,柚和宽皮橘的杂交产生了橙,所以橙子既有像柚子那样难剥的皮,又有像宽皮橘那样的甜酸味而没有柚子的苦味;宽皮橘和橙的杂交又产生了柑,所以柑皮的难剥程度介于橘和橙之间;枸橼和酸橙或柑的杂交产生了各种柠檬,它们的果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酸度上达到了极致;柚和甜橙杂交则产生了西方的上层人士酷爱的甜酸苦香齐备的葡萄柚……

空怀小丛碧,细酌破吴柑。——出自南宋·陆游《郫县道中思故里》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出自清·谈迁《渡江·大江骇浪限》

侍史传柑玉座傍,人间草木尽天浆。——出自宋·苏轼《戏答王都尉传柑》

鹧鸪天.绿橘梢头几点春

宋晏几道

绿橘梢头几点春。似留香蕊送行人。

明朝紫凤朝天路,十二重城五碧云。

歌渐咽,酒初醺。尽将红泪湿湘裙。

赣江西畔从今日,明月清风忆使君。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橘即桔

朝中措.桔肥梅小腊橙黄

宋赵必

橘肥梅小蜡橙黄。薄薄板桥霜。

春透谢娘庭院,雅宜倚玉偎香。

照公院双橙

唐李颀

种橙夹阶生得地,细叶隔帘见双翠。

抽条向长未及肩,泉水绕根日三四。

青青何必楚人家,带雨凝烟新著花。

感谢观看(*^_^*)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